◎李慧勇
春秋時期,齊國君主齊景公非常倚重輔臣晏嬰。一次,齊景公在外游玩時,聽說晏嬰病重,危在旦夕,立刻下令駕車急速返回。心急如焚的齊景公先是奪過車夫手里的韁繩親自駕車,繼而又嫌馬車跑得太慢,干脆跳下車徒步奔跑前進。結果只能是欲速不達,越急越慢。
正所謂,心急吃不了熱豆腐。急不可耐,三步并成兩步,失去節奏、亂了步伐,難免摔個跟頭。在急躁中抱怨,就會消磨信心和斗志,與機遇失之交臂。古往今來,滴水穿石也好、鐵杵磨成針也罷,愚公移山也好、精衛填海也罷,難在耐心、貴在耐心、成也在耐心。事實證明,沒有量變的積累,就不會有質變的飛躍;沒有漸變過程中的忍耐煎熬,就不會迎來蛻變時的成功喜悅。
然而現實中,焦慮、著急和不耐煩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見病,干事三分鐘熱度,總想一口吃個胖子、一鍬挖個深井,經不起考驗、耐不住寂寞,想方設法走捷徑,想著一步登天、一夜成名。究其原因,正是犯了“急性病”。須知,任何事物的發展必須遵循規律,只有更好地按客觀規律辦事,才會水到渠成、贏得主動。心浮氣躁、急功近利,寅吃卯糧搞短期行為,結果必然是事與愿違、得不償失,竹籃打水一場空。
欲速則不達,見小利則大事不成。越是急功急利、尋找捷徑,越是容易掉入陷阱。越是云淡風輕、腳踏實地,反而能看到更遠的風景。所以想問題、辦事情、做決策要多一些耐心,不急躁冒進,不急于求成,不為一時之名所惑、一事之利所急、一言之譽所擾,堅決摒棄一切形式的隨波逐流、心浮氣躁和好大喜功。只有始終涵養一顆平常心,避開社會的喧囂,拒絕外來的誘惑,祛除內心的焦躁,靜下心定下神,扎扎實實、聚精會神地做事,才能在“千錘萬鑿出深山”中“守得云開見月明”。
日日行,不怕千萬里;常常做,不怕千萬事。世間很多的事情需要長期投入和耐心等待,絕不能一時興起、朝令夕改,或一時失敗就全盤否定。黨員干部要想在新征程上有一番作為,必須要耐得住寂寞、耐得住歷練、耐得住“冷板凳”,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任爾東西南北風”的定力和韌勁,以“甘當鋪路之石,愿抓未成之事”的奉獻和執著,潛下心來、撲下身子,抓住現實中的每一分鐘,朝之于既定目標,行之于纖微之事,既重結果也重過程,不達目標決不言棄,努力使一切工作經得起實踐、群眾和歷史的檢驗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是否“確認”跳轉到登錄頁?